刘基文化节开幕式
刘基文化节系列活动
新闻报道
图片花絮
活动视频
当前位置:专题首页 >> 新闻报道

功业炳天下,鸿文垂千秋
2011/7/13 16:39:00    浏览次数:5868

 

  刘基(1311年7月1日-1375年4月16日)字伯温,谥曰文成,元末明初处州府青田县南田(今文成县南田镇)人。明洪武三年(1370)封诚意伯,人们又称他“刘诚意”。明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,谥“文成”,后人又称他“刘文成”、“文成公”。元末明初军事家、政治家及诗人,通经史、晓天文、精兵法。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、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,因而驰名天下,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,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 “吾之子房”。在文学史上,刘基与宋濂、高启并称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。
  刘基的先祖是丰沛人(今江苏丰县、沛县一带,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);七世祖刘光世为南宋“中兴四将”,随宋高宗“南渡”到临安(今杭州一带);五世祖刘集迁徙到当时的青田县南田武阳(今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),至此刘集的后代就在南田一带繁衍生息。

一  早年求学

  刘基聪慧过人,由父亲启蒙识字,十分好学。阅读速度极快,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。12岁考中秀才,乡间父老皆称其为"神童"。泰定元年(1324年),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(即府学)读书,从师习《春秋》经。这是一部隐晦奥涩、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,很难读懂,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,不解其意。刘基却不同,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,而且还能根据文义,发微阐幽,言前人所未言。老师见此大为惊讶,以为他曾经读过,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,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。老师十分佩服,暗中称道"真是奇才,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!"一部《春秋》经,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。泰定四年(1327年),刘基十七岁,他离开府学,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周(敦颐)程(程颢、程颐)理学,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。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:"您的祖先积德深厚,庇阴了后代子孙;这个孩子如此出众,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。"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,不仅使他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知识,而且使他年轻时就在家乡出了名,大家都说他有魏征(唐)、诸葛孔明(三国·蜀)之才。元统元年(1333年)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(今北京)参加会试,一举考中进士,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、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。

二  仕途坎坷

 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,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。一面是贪婪昏愦、醉生梦死;一面是水深火热、揭竿而起。在这样的情势下,刘基步入宦途,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,沆瀣一气,最后同归于尽;要么反其道而行之,站在人民一边,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。作为一个崇尚气节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,刘基选择了后者,尽管那里布满了荆棘。刘基考中进士后,在家闲居3年。至正二年(1336年),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。作为天子门生,他还是无限感激元朝皇帝赐给他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,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。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,刘基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,他勤于职守,执法严明,很快就做出了政绩。他深入乡间,体察民情,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,无法无天,骗人钱财,夺人妻女,杀人害命无恶不作。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,义愤填膺,决心为民除害。经过明察暗访,掌握了真凭实据后,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,坚决予以严惩,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,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。刘基刚正不阿,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。
  1343年(至正三年),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,兼任行省考试官。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,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,还给他许多责难,他只好上书辞职,任期约一年。

[1] [2] 

 下一页

新闻来源:www.66wc.com  
 相关评论: 进入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