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基文化节开幕式
刘基文化节系列活动
新闻报道
图片花絮
活动视频
当前位置:专题首页 >> 新闻报道

“五百年名世,三不朽伟人”
2011/7/6 15:03:00    浏览次数:8398

四  全力以赴  保护刘文成公祠

  民国廿三年(1934年)七月十三日,闻之丽水城内造路,县府下令拆除刘文成公祠前的“帝师”、“王佐”、“贤节”三座石坊,迁往他地。刘耀东认为,古迹是历史文化的标识,况且是纪念“三不朽”伟人刘基的古建筑。于是急忙驰书丽水县长邱远雄,老友刘乙照、张应昌、毛子诚、端木梅邻等人,帮助其在可能范围内保存下来。最后,终于同意民情,依然保留。
  民国卅二年(1943年)三月十三日,又闻青田县政府,拟将在城关的刘文成公祠改造为法院。刘耀东又义愤填膺,认为这班“肉食者鄙”,数典忘祖,立即拟呈送县云:“窃先文成公在城祠堂,明清两代,历经本族修葺崇祀迄今,诚以先文成公为明代革命元勋,功在国家,风教所击,非为其他私祠可比,既非军事必要之征用。法院随处可造,城内隙地甚多,何必毁此举国景仰及乡炳耀之专祠……”分别电至浙江省政府,高等法院、丽水专员公署,说明原委,据理力争。但是,三月十六日,县政府一意孤行,将以日内拆改。刘耀东闻之,甚感不安,为保护古迹,是日又寄呈文给省党部,省参议会,并寄函陈屺怀、郑笠生等,又致电重庆陈叔通,湖北陈辞修(陈诚),两电文由专人送往云和交朱伯林中将以军部军用电台发出,并嘱刘德隅往居县城,坐镇监视动向。
  经过一个星期的书面战斗,终于取得胜利,三月廿日,刘德隅电告:县政府不敢擅自拆改文成公祠,改为借用,并保持原貌。
  此外,刘耀东曾为保护西陵夏山刘文成公墓山,三世祖照磨公刘貊的三源无为观之墓,景宁门潭刘基之母富氏太夫人之墓,查考刘文成公书云和汤民墓碑,等等,为保护刘基文化遗产,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,可谓鞠躬尽瘁耳。

五 慷慨解囊  修建一祠一亭一坊

  南田诚意伯庙原有刘基塑像居中,而其父至上的七代神位置在左壁间,刘耀东认为“有子祀于堂,父侍其下,于礼不顺之。”于是,他独资买下庙后的230平方米土地建“追远祠”,以示后辈对上祖的尊崇。
  1933年7月8日举行奠基仪式。9月之后,将备买的木料置放庙内,以自家盖茶亭的木工检点材料,族叔子俊代为管理。刘耀东独家耗资“五百金”(买地皮、购木料砖瓦、付工钱等),经过一年半建设,终于在民国廿四年(1935年)二月初五立春之时,奉七世神主入祠,并开始祭祀。
  同年八月廿四日,撰书一联曰:“宋元两朝,文学武功昭国史;祖孙七代,深仁厚德大家声。”
  刘耀东还首事建“辞岭亭”。亭坐落文成县南田镇北的岭头上。明建文四年(1402年),燕王朱棣篡位,惜刘基次子刘璟才望,召其入京,璟称疾拒赴,被械逮入都,家族饯行于此,故命“辞岭”。民国十一年(1922年),刘耀东为纪念先祖,带头筹资建亭。民国期间青田县长魏在田,当代《文汇报》编辑刘文锋、书法家林剑丹在此题联匾之外,刘耀东缅怀600年前刘璟的高风亮节,于是自撰书一联:“到此者应抗心怀古;坐定后试放眼看山。”此亭现为刘基故里的重要景点。
  刘耀东还两次捐助修理“联簪坊”。明英宗正统四年(1439年)十月,处州知府郭阴、武金,同知曹宏,通判黄聪,青田知县林川、张乐等立“联簪坊”,旨在纪念开国太师刘基、谷王府左长史刘璟,行在刑部照磨刘貊祖孙三代,为官清正,为国建功坊木质制,原有八柱,三十六斗,七十二星,造型宏伟。清光绪辛丑年(1901年),刘耀东之父刘凤仪集资,于坊东建造石门以蔽风雨(各联簪门,后于1966年夏在“文革”中设废)。
  民国廿三年(1934年)五月十二日,刘耀东助银元四圆,修“联簪坊”外道路一段,又资助五十元,修造两边后墙。

[1] [2] 

上一页 

新闻来源: □ 徐世槐 刘天健 
 相关评论: 进入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