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碎珍:印象文成新闻网

文成新闻网已经十年了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已是新闻网的忠实粉丝,每天打开收藏夹里新闻网网址,浏览一番,看看身边发生的事情。一方面是工作原因,本人负责单位文化信息报道编辑;另一方面是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,获取茶余饭后谈资。而文成新闻网是信息最及时,最全面的门户网站,经过十年的长成和蜕变,已是我县对外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。

文成新闻网栏目众多,我喜欢深度报道里的《草根话题》、今日时评里的《一周热评》、乡土文化里的《走遍文成》以及文学《原创专栏》《孝行两百》《雷记吆喝》等栏目。喜欢记者对社会热点和百姓疾苦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和跟踪报道。 2月26日,新闻网报道了《小女孩危在旦夕 全城爱心接力》的社会新闻后,记者立即行动,呼唤社会各界人士为百丈漈镇因建房矛盾而遭受邻居无辜伤害,生命垂危的女孩小敏捐款。开起微慈善爱心帐户,在全县掀起爱心接力潮,把爱心人士通过网银、支付宝转账,银行汇款等方式捐赈过来的爱心款及时送到小女孩家属手中,为家境贫寒,急需社会帮助的小敏一家送上春日暖暖温情,为救治小女孩尽一点微薄之力。新闻中心记者不仅及时全面跟踪报道此事件,且全体工作人员自活动开展以来为微慈善捐款2500元,更是把山城涌动的爱心潮的正能量传递出去,进一步诠释人间的真爱。

特别让我敬佩和感动的是新闻一线记者对报道事件认真负责、心无旁骛的态度。由于与其他记者不是很熟悉,就聊聊我对记者张嘉丽的印象。张嘉丽,一位聘用工对新闻工作的负责、执着和不辞辛苦的爱岗敬业精神。张嘉丽,与我年纪相仿,身上时常挎着两个包,一个照相机包,一个挎包。挎包里总少不了三样东西,一本笔记本,一支笔,一个录音器。这是她工作少不了的四样工具。由于新闻工作的实效性和高强度,嘉丽不是在采访的路上,就是在新闻现场,亦或在写新闻稿。忙的话一天赶三四个场,下班还要加班加点赶新闻稿。在我心目中她是一位多产的作家,谦卑低调,对自己的工作更是兢兢业业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,去年新闻中心和文联共同发起的“走遍文成·寻找村庄古事“活动。嘉丽负责“乡士文化——地方记”等栏目。我们走的一个村庄是西坑少数民族村让川村。让川村由于美丽乡村建设,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。该村由于保护意识比较强,宗祠和一些大户人家的门台都还保留着。一座宗祠、一个门台诉说着一户人家的家族史。门台是大户人家的脸面,因此有钱人都会把门台装饰得非常漂亮。门台顶部翘角,门眉雕梁画栋,榜额楹联,方块石或青砖筑成的外门框。门台的豪华简朴也反映着一个家的富裕与否以及主人的社会地位。为了弄清一座门台背后隐藏的家族史,真实反映地方历史文化,嘉丽不辞疲劳,五次跑到让川村,叫徐世槐老师引路,采访当地年长的、深谙村庄史的村民。翻阅大量有关史料,几易改稿,把写出的文稿请有关人士多次审阅。最终《让川:百年老门牌,见证一个时代》一篇集文史和建筑知识的优美乡土散文奉献给读者。像嘉丽这样爱岗敬业、兢兢业业、埋头苦干的记者有周锋、胡芳妹、邱逸龙、王健、陈微言等,他们默默履行一个记者的职责和社会责任感,坚持正确舆论导向,引导社会正气。嘉丽在完成高强度的采访任务后,还不忘文学创作,写了《周末玫瑰》《一只优雅的猫》等短篇小说和《由金玉其外到败絮其中引发的思考》《珊溪老街:繁华落尽看尘埃》等四五十篇散文,且多篇文章在《人民日报》《西北军事文学》《意林》《温州文学》《闽南日报》《嘉兴日报》等报刊发表。

部门动态自然少不了记者的报道和宣传。如文联举行的2013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暨第三届“铜铃山杯”全国诗歌大赛颁奖仪式活动、2014·中国著名诗人文成行采风等大型文艺活动,记者围绕活动议程开展深度挖掘、报道。像新闻中心图片记者王健、邱逸龙等人拍摄的照片新闻性和专业性强,每次我向他们索取照片,他们都爽快答应给予。对记者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深感敬佩和感激。